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、省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将深入一线,挖掘典型,生动展示沿线各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、新实践。

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24日讯 9月24日,“中国梦·黄河情—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”暨“黄河落天走东海”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最后一站——东营,探寻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“密码”。
南有阳澄湖,北有黄河口。放眼全国,如今“黄河口大闸蟹”的名声与阳澄湖大闸蟹相提并论,“黄河口大闸蟹”品牌越叫越响。
东营黄河口大闸蟹,因生长在海河交汇的独特生态环境而肉质鲜美、营养丰富,成为黄河流域特有的名优水产品。

在过去,受养殖观念、销售渠道等因素的影响,黄河口大闸蟹销售并不乐观,村民收益也有限。有养殖户算过这样一笔账:一亩地螃蟹养殖池塘年产约60斤。螃蟹规格母蟹约重1.3两、公蟹约重2.0两。按照销售季价格每斤35元左右,这样亩产值约2100元。除去苗种费、饲料费等近千元的成本,养殖一亩池塘螃蟹收益只有一千多元。

“过去,养殖方式比较单一,方法传统,都是粗放养殖,收益跟不上。”东营市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英泽,从事大闸蟹养殖十多年,见证了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方式的变革。

王英泽所说的粗放养殖,是过去多数养殖户采取的螃蟹养殖方式,主要靠投喂麸皮、豆粕、玉米等饵料,大闸蟹生长所需鱼虾、饲料等高蛋白饵料很少,“这也是造成大闸蟹个头小,不够吸引人的主要原因。”
此外,因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,很多养殖户选择反季节销售,即秋季雌雄分池,集中育肥,次年春天投放市场,通过打时间差的方式提高销售价格。“这种模式下,养殖池塘得不到清池、整理,淤泥逐年增多,也就是更容易导致养殖病害频发,同样也会造成大闸蟹规格小、产量低。而这也就等于收入低。”
在深谙大闸蟹养殖之道的王英泽看来,“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科学管理、科学养殖。”

为把黄河口大闸蟹的优势发挥出来,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,近年来东营有关部门开始引导养殖企业探索新的养殖模式,提高大闸蟹产量和规格。王英泽所在的惠泽公司、恒盛公司等企业开始新建标准化池塘。惠泽公司的标准池塘每个都能达到30亩左右。

扩大规模的同时,大闸蟹的品质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。当地推行“健康养殖”,也即利用充沛的黄河水来进行养殖,同时改善投喂饲料,适当投喂野杂鱼等高蛋白饵料,科学管理养殖和销售时间。
如今垦利区标准化养殖面积发展到3万亩,占东营市的绝大部分。按照三产融合发展理念,在当地投资1.5亿元建设了大闸蟹产业技术研究院,与上海海洋大学、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、中科院水生所开展合作,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。

更加专业化的养殖模式下,王英泽又算了一笔账,如今的亩产能够达到150斤,公蟹3.5两和母蟹2.5两以上规格的能占10%,公蟹3-3.5两、母蟹2-2.5两占20%,公蟹3两、母蟹2两以下的占70%,亩产值为7350元,除去成本,亩均效益至少3550元。和传统养殖方式相比,产量和效益至少翻了两番。